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关于编写《河南省中小学戏曲知识普及教材》的方案
周广伟
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教育领域系列指示,特别是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艺术资源”为载体,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打造我省艺术教育特色。
目的意义:
中国戏曲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不仅应知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还应该了解戏曲。此读本是向初中生小学生传播戏曲知识、开启戏曲智慧的纸质读物,是传承戏曲艺术从娃娃抓起、戏曲进校园系统工程中的一件。
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技巧的展示,它还是文学、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社会、科技、人文等各类知识的综合。通过戏剧艺术文化的滋润,可以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纵观历史上许许多多风云人物的成长,都或多或少地与戏剧艺术文化的熏陶有关。
戏曲艺术的普及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它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任何一门学科发展提高的必由之路。让青少年及早接受戏曲艺术知识,进一步提高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能理解戏,看懂戏,了解戏曲艺术之美,激发学习与欣赏艺术的乐趣,对及早发现天赋,扬长避短,塑造一个更加完美的人生,大有裨益。
宗旨目标:
通过启迪、引导、激发、培养、传输,达到让青少年自觉、自愿、自发、自省、自修。为提高青少年的艺术学养,抓源头,打基础。让艺术人才早发现、不埋没、不流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良性发展,促进我省艺术启蒙教育的系统化完备化 。
主题特色:
中国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中国戏曲艺术,那将是一个文化缺失。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特点主要有:贪玩心理、攀比心理、独处心理、自主心理、逆反心理、早恋心理、脆弱心理,有热情但易受挫、有激情但目标不明确。
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大系统内应该进行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智能教育、道德教育、励志教育、挫折教育、文艺教育等,促进生理、心理、伦理谐调发展。
艺术教育要结合文化教育,更多关注到青少年的思考力、记忆力、阅读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但使其不成为学习的负担,还要促进学习的兴趣。戏曲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方内容,一种手段,它融文学、美术、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炉。应结合对象,发挥优势,合理选择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编写理念: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充分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美、表现美,让美育与学生“美遇”。
戏曲是一门大学问,其知识高如山、深入海。中小学生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焕发联想,渐次靠近思考边缘。由浅入深,逐步递进。通俗易懂,便于接受。
此读本的编写原则应遵循:综合性、知识性、地方性、趣味性、通俗性等五个核心要素。需对大量素材取舍准确、重点突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忌深奥、忌艰涩、忌干巴巴的说理。以图文并茂、色彩多样,长短文并存、知识链接、趣闻花絮兼收的呈现形式调动小读者的注意力。
本书不承载太多的东西,纯粹的戏曲入门读本,目标是,书读得懂,戏看得懂!
中小学戏曲知识读本
编写提纲
第1单元 中国戏曲
戏曲的定义
戏曲的形成过程
戏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戏曲美学特征:1、综合性
第2单元 国粹京剧
京剧发展史
京剧——中国戏曲的巅峰: 艺术性、科学性、严谨性
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几大须生
几大花面
现代京剧优秀作品
第3单元 以豫剧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
一、豫剧的由来
豫剧的规模
豫剧与中原文化与河南人秉性
豫剧的特点:1、剧本
豫剧代表人物
豫剧的经典剧目
豫剧现代戏
戏歌
戏串A、B、C
文化人助推豫剧发展
豫剧经典唱词与念白欣赏
二、河南曲剧代表人物与剧目
三、河南越调代表人物与剧目
四、其他少数剧种:道情
大平调
宛梆
二夹弦
四平调
第4单元 戏曲文化面面观
戏谚戏诀
伟人与戏曲
戏曲掌故
戏曲修养经
古典名著与中国戏曲
古戏楼
注1:戏谚戏诀、掌故等用“知识拓展”“知识卡片”“知识链接”方式融入1-3单元中
注2:含量比例:第1章占20%
第2章占20%
第3章占40%
第4章占2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