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云

粤剧大师倪惠英: 中国戏曲不能放弃年轻观众

国粹云 https://www.guocui61.com 2018-07-28 17:01 出处:网络 编辑:@国粹云
粤剧大师变身“网红”,不是为了早已拥有的名声,而是为了对粤剧的传承与创新。这颗赤诚之心也把与传统渐行渐远的年轻人拉得更近了一点。

粤剧大师倪惠英: 中国戏曲不能放弃年轻观众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李汶哲,刘嘉欣 广州报道

粤剧大师变身“网红”,不是为了早已拥有的名声,而是为了对粤剧的传承与创新。这颗赤诚之心也把与传统渐行渐远的年轻人拉得更近了一点。

粤剧大师倪惠英: 中国戏曲不能放弃年轻观众

唱了48年粤剧的倪惠英,在7月18日登上了全新的表演舞台——网络直播平台。这是酷狗直播平台发起的“非遗大师课”的第一课,倪惠英携弟子林颖施坐在直播间,时而介绍粤剧艺术,时而起身表演《荔枝颂》《花月影》等曲目的经典选段。

粤剧大师倪惠英: 中国戏曲不能放弃年轻观众

倪惠英身着一袭黑色旗袍,披着粉红丝绸披肩,有着当下“网红主播”们所没有的含蓄与优雅。满屏皆是唱着“网络神曲”的漂亮小姐姐,这对“乱入”的师徒可谓是直播界的一股“清流”。这堂介绍粤剧艺术的直播“首秀”,全程有近16万人次在线观看。一些年轻的观众在酷狗直播的弹幕中惊叹道,想不到粤剧是这么有趣的艺术。在网络直播平台的记录里,首次直播即有这么高人气的“网红”,几乎已是“当红大咖”级别。

在倪惠英的演艺生涯中,拥有超高人气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她8岁登台参演歌舞剧《东方红》,16岁即在粤剧界成名,此后便如同西方童话中穿上红舞鞋的女孩,再也停不下舞步。她的一生都在演主角,粤剧大家陈笑风在其出道时即与其搭戏,一代宗师红线女与之有师徒之谊。在上世纪70年代,倪惠英的歌声属于广州大街小巷的“标配”。用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倪惠英绝对属于“C位出道”的“当红一线”。

粤剧大师倪惠英: 中国戏曲不能放弃年轻观众

但是,在过去的48年,唱粤剧的倪惠英似乎又生活在两个交替的平行宇宙中。一个平行宇宙粤剧的生存境况极好,好到正值青春的倪惠英可以“嫌弃”粤剧唱得慢吞吞的,有些沉闷,尔后又在红线女等一群宗师的培养下,发现粤剧的美并视之为一生的事业;另一个平行宇宙粤剧的生存境况极差,粤剧在城市遭遇观众暴跌的“滑铁卢”,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追逐着更加新潮的玩意儿,唱粤剧的人只能在农村维系着生存的尊严,粤剧被年轻人视为“老年人的玩意儿”。

在1980年代之初,倪惠英遭遇了两个平行宇宙的转换。面对冷清的观众席,自视为传承粤剧艺术“火炬手”的倪惠英,选择坚守她的舞台。她要做的是,唤回老观众并开拓新的观众群体,让粤剧重现当年万人空巷的辉煌。粤剧的再次辉煌绝对不需要墨守成规,它的生机需要有效的改革措施栽培。

2002年,历经多年苦闷与彷徨,倪惠英的粤剧革新之作《花月影》如同石破天惊般出世。它融合了交响乐、流行曲和现代舞等多种形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年轻人叫座。倪惠英到现在还记得,暨南大学的一位学生来信说,原来粤剧还能这么演、这么美!

倪惠英因《花月影》被粤剧界视为粤剧“转型期”的代表人物。自《花月影》后,倪惠英传承与革新并举,让传统粤剧逐渐融入现代的生活。她一边创编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改编的粤剧《豪门千金》,由同名小说改编的《三家巷》,一边身体力行地推进粤剧进校园、进社区。近两年,她更亲编“粤韵操”,将粤剧身段融入健身操,还邀请著名导演田沁鑫来编排《广府华彩》,让粤剧传统的排场、技艺串联更符合现代审美。

上网络平台做直播,是倪惠英粤剧革新之路的又一延续。

直播能面向年轻群体

《21世纪》:首次登上网络直播平台,与之前登台唱戏有什么不一样?

倪惠英:感觉很不一样。平日登台表演,需要化妆,需要进入人物(所在的情境)。这次做直播,类似访谈、对话、感觉很自然,而且还能(通过评论)直接听取观众的诉求。我自己也有感觉,酷狗是年轻人的事物,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网上听音乐、聊天。我家里的儿子也有这样的习惯。但是我觉得,现代媒体有了很大的进步,传统艺术的观众面依旧比较狭窄。传统戏剧如何借助新媒体推广戏剧,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到戏剧,这次直播就成为美事一桩。

粤剧不能因循守旧

《21世纪》:近年来城市观众逐渐减少,在开拓新的青年观众群体方面,你们做过哪些尝试呢?

倪惠英:我们一直都在创作。但是,多元时代的到来是避不过的。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是,我们作为这个职业的从业者,不仅要坚守,还要突围。我们要将粤剧发扬光大,不过现实也是残酷的,观众还是在减少,特别是城市观众。戏曲,守是守不住的,只能往前走。从艺30周年的时候,我就大胆地搞了一次尝试、创新,搞了一个专场,效果十分惊艳。许多人称赞,“原来粤剧也可以这么高品位,这么大气!”

我也找到了一个方向:粤剧不能因循守旧。我们应该不断地提升粤剧的艺术品位以及艺术呈现方式。因此,在创作《花月影》的时候,我也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这个戏的效果十分惊艳,同时也开拓了新的观众群。很多从前对粤剧不是很了解的人,看了这个戏以后,都被征服了。我当时就想用这个戏,与青年人对话。2003年的时候,就开展以《花月影》面对青年的活动,让大学生走进剧场,与学生零距离交流,共演出10场,两万多名观众观看,还举行了征文比赛。几乎所有学生在作品中提到,“我原以为粤剧是属于老人家,是属于过去的,我没有想到,原来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当中,居然还有一片净土!”

青年人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最好的东西。给学生演戏,从来不敢掉以轻心。第一次是最重要的。一旦种子深深种下,粤剧便有了希望。哪怕一万人当中,有一百个人喜欢粤剧,我们年年做,不断地做下去,集腋成裘。如果戏剧没有青年观众,没有接班人,戏演给谁看呢?因此,我也希望能够开辟一个新的观众群,老的观众我们也不会丢,适应是为了征服。

我们要敬畏舞台,敬畏艺术,要对得起观众,不能大意。以前演出的时候,观众少,收入少,演员也就懈怠了,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但是,我们是要靠作品的质量,靠作品的精致,将其变成良性循环。

要将表演体系固化起来

《21世纪》:两年后您将迎来从艺50周年,您有什么计划吗?

倪惠英:其实这几年,我一直都在想,我们粤剧这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有什么进步,有什么丢掉了,有什么缺失。经过这么多年,我越来越感觉到,作为一个剧种,如果我们不能把它的表演体系建立起来,这个剧种,迟早都会失传。其实我们现在的粤剧,很多传统的表演技艺,已经丢掉了一大半,粤剧学校甚至连教科书都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这一代人,应该有这样一种担当。所以前几年,我都一直在做调研,而且写成了提案,希望政府能够把粤剧表演体系建立起来。我们的粤剧,它一定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它有传统表演特色,最基本的东西,一定要固化起来。另一方面,肯定要创新。不同的剧目,不同的时代,变化是必然的。只要我们有基础,万变不离其宗,一步步履行就行了。同时,当你在粤剧学校时,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学会。后来,去年六月份,我们就正式开始了(这项工作)。目前我是《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主编,在这方面抓得很紧,得到了政府、全粤剧界的高度重视,以及海内外人士的支持。这个《大全》争取三年、最迟四年内就能够出来。同时,《大全》的编写需要很多老一辈艺术家的支持,有的身段动作到我们这一辈已经不会了,要让八十多岁的老一辈给我们示范。其实这就是一个对文化的抢救(工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编辑 董明洁 许望)

×
给作者送戏币
¥1 ,用微信支付更换
立即支付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