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是汉族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化妆的分类
在舞台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旦角演员,她得本来面貌是不错的,但因为不善于化妆,在台下看起来很不美,既表现不出人物性格,形象上也很难看。这样不但损害了角色的形象,也使得演出效果大为减色。
舞台化妆基本上是从生活中来,但又和生活上的美容化妆有着明显区别,它的意图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面部化妆的主要意图是改变演员的本来面貌为角色的面貌。演员必须通过一定的化妆手段,是自己符合于某一个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和他的生活特征。譬如一个四十岁的旦角演员,扮演《打渔杀家》的萧桂英,通过一系列的化妆过程和穿上戏装以后,在舞台上出现的已经不是演员的本来面貌,而是一个渔家少女的艺术形象了。
2、面部化妆的另一个意图是通过眉、眼、鼻、口的夸张描画,不但有助于演员的面部表情,而且能结合演员的表演动作,有力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3、面部化妆的第三个意图是弥补演员的面部缺陷,使之符合于美的造型要求。例如有的人眼睛较小,通过把眼圈四周揉黑以后,眼部扩大了,就可以弥补了眼小的缺点。有的人脸型较宽或较胖,通过贴片子,就可以把演员的脸型变的瘦一些或长一些。
4、面部化妆的最后一个意图是要使远距离的观众能够看清楚剧中人物的面貌和表情。
从以上所说的四点来看,面部化妆对表演艺术说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完成角色艺术造型的必要手段。在舞台上,化妆、服装、与演员的表演是不可分割的,演员必须通过化妆艺术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面部化妆,它直接影响着演员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
面部的白粉:旦角的脸上要全部擦粉,粉底子要均匀,演员本人的真眉和嘴唇,要用粉盖住(以便画眉和涂抹口红)。颈脖上不要擦粉,但须扑粉(这里附笔说一下,手上也需要擦粉。但要比脸上的白粉略轻一些,太白了就不好看了)。
胭脂:各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以旦角用胭脂最重,但也不可抹成红脸。深浅的程度要按照灯光照明的强弱来决定。在较强的灯光下,胭脂宜稍重;在较弱的灯光下胭脂宜较淡。演员需要从舞台实践中求得经验,灵活运用。胭脂除了美化脸部和表现颜面红润外,还有调整和改变面部凸凹的作用。胭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桃红色的,一种是大红色的。桃红色比较艳丽娇嫩,大红色比较温暖柔和。
口红:演员口型不一,涂画口红需按口型的不同分别加以处理。一般的抹法,是较演员本人口型稍小一点下唇比上唇更小一些,下唇靠近嘴角的地方,要留出一小块白粉不画对各人口型不同的处理:大体是口型大的涂小些,小的略涂大一些。厚的宜画薄,薄的宜加厚。
女演员口型不大的,可以按照本人的嘴唇涂红便好。但一般的画法,不管何种口型,下嘴唇要比上嘴唇涂得小一些。这是—巳角抹唇的特点。
眼的描画,较其它角色要浓黑一些,式样要取俏。一般内眼角描得窄细,外眼角描得要宽大细长,稍往上挑。眼圈要靠近睫毛涂描,不要露黄眼圈。上眼皮的黑边(与眼皮交界的周边),接连上眼皮红粉地方,略要柔和模糊一些,红黑两色不要截然划分。
演员的眼型,各有不同,化妆时宜分别处理。眼睛大的,眼圈描的不可过宽;眼睛小的,眼圈可以描得宽大一些。眼睛圆的,稍加长;眼长的,不必过于加长。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