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云

梅兰芳的艺术精神对当下的启示作用

国粹云 https://www.guocui61.com 2019-01-12 19:18 出处:网络 编辑:@国粹云
梅兰芳的艺术精神对当下的启示作用

                         梅兰芳的艺术精神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梅兰芳的艺术精神对当下的启示作用


梅兰芳
,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为了拒绝为日伪演剧,他蓄须明志,深居简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的艺术精神对当下的启示作用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5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的改革创新对戏曲文化发展的提示

时间跨入21世纪,距离梅兰芳先生京剧改革创新的高潮期已经70余年,京剧和中国戏曲的发展也经历了黄金时期而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新传媒手段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欣赏手段习惯产生很大影响,对京剧乃至整个戏曲的演出都形成很大的冲击,给戏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历史的经验或许会有所启迪。一百年前西风东渐的文化浪潮也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来极大的冲击,而中国京剧在这些冲击下不仅走向成熟,还走向了自己的高潮,达到了艺术上繁荣昌盛的新高度。以梅兰芳为代表一批艺术家适应时代需要,改革京剧表演,创新京剧艺术形式,使京剧艺术跟上时代要求,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进。在剧目内容上干预现实生活的实际,拉近观众与京剧艺术的距离;在表演形式上满足观众对戏曲表演求新求变的欣赏要求,吸收新技法新材料进入京剧表演领域,来丰富表演手段;做到了表演以观众为本体,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梅先生说,“传统是改革的基础,以广大的群众来做为衡量前进、好坏的标尺。”,“每次的改革,总是紧紧的与广大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就是梅兰芳革新京剧艺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二十世纪前叶京剧走向繁荣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在步入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艺术欣赏手段的多元化,观众群体欣赏要求的发生很大变化,京剧乃至整个戏曲的表演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一套程式和内容上,那就象二十世纪初的京剧不能满足当时群众要求一样,不能满足现时主流观众群体的要求,就会逐步丧失观众群体,最终失去生命力的来源。梅兰芳先生的经典名言值得我们重温,只有把住了观众欣赏需求这个主线,融进时代的潮流,京剧艺术、戏曲艺术才能重振雄风,焕发青春,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
给作者送戏币
¥1 ,用微信支付更换
立即支付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