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行化妆介绍
生行,戏剧名词.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去红生和勾脸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老生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
武老生
老生的另一种分类
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这样的划分种类有:王帽老生(头戴王帽,身穿龙袍,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基本上以唱工为主);袍带老生(一种是头戴纱帽,身着蟒袍,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另一种是穿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但不带绣龙、绣花的,较素净,如《群英会》的鲁肃,诸葛亮也属此类);褶子老生(即着便服的老生,此类角色最多。褶子是一种服装的名称,式样颇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大斜领子,歇大襟,长袍大袖。分为花褶子和素褶子。如《捉放曹》的陈宫,《状元谱》的陈伯愚等);靠把老生(武老生,见前述);箭氅老生(箭衣外着开氅之类服装的角色,,在戏里并不一定有武打,但多为武人出身,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
艺术流派
京剧各个行当中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和这种划分行当的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在这种以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擅长某种行当的表演特点的杰出演员。他们又由于各自的天赋条件,师承来源,接受、理解和表现力,文化修养,技巧水平,社会经历和艺术实践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和反应的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如同是唱工老生,就有谭(鑫培)派、孙(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侬)派、余(叔岩)派、刘(鸿声)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杨(宝森)派、马(连良)派、麒(麟童,周信芳)派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麒派和马派。实际上,谭派和余派并不仅仅是以唱工见长,谭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具佳,文、武兼擅的艺术家。
戏曲举例
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如《定军山》、《打鱼杀家》等,均是唱、念、做、打兼重的戏。《上天台》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而后《打金砖》则有高难度的跌扑功夫。所以我们按照表演的侧重和分工来划分行当,判别剧目,并不是绝对的。
红生
在老生这一行里,除了文武老生或按照服装划分的一些种类,红生,还有就是"末"和"外"行当合并起来的角色,现在叫作里子老生,是扮演比较次要一点的角色。如《搜孤救孤》的公孙杵臼,《捉放曹》的吕伯奢等。
旦行,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 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又有比较详细的分工,有正旦(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旦行化妆介绍
正旦
又叫“青衣”,唱段较多,多是扮演代表正面形象的年轻女子。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
花旦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花旦,指扮演性格活泼爽朗,举止轻盈伶俐的青年妇女角色,其中又以丫环为多,如《红娘》的红娘,《打樱桃》的平心,《花田错》的春兰,《春草闯堂》的春草等。此外,《红鸾禧》的金玉奴,《得意缘》的狄云鸾等角色也由花旦扮演。
广义的花旦的范围,包括比较广,有这样几种:一种是闺门旦,主要扮演未婚少女,以做工、念白见长,如《拾玉镯》的孙玉姣,《柜中缘》的刘玉莲等。有些角色唱做皆重,表演稳重类似青衣,例如《钗头凤》的唐蕙仙,《梅玉配》的苏玉莲,《二度梅》的陈杏元等,也划入闺门旦范围。第二种是玩笑旦,扮演好打好闹、好说好笑的角色,多出现在喜剧或闹剧里。表演特点是诙谐风趣,重做工与说白。与玩笑旦搭配的多为小丑与小生,所以这类喜剧又名“三小戏”。有些来自民间的歌舞小戏,如《小放牛》、《小上坟》、《打花鼓》等,其中的旦角也可以划入玩笑旦范围。第三类叫泼辣旦,扮演性格泼辣,举止放荡不羁,说话锋利尖刻的角色,重做工与说白,例如《坐楼杀惜》的阎惜姣,《翠屏山》的潘巧云,《武松杀嫂》的藩金莲等。《巴骆和》(全部名《龙潭鲍骆》或《宏碧缘》)的巴九奶奶,是典型的泼辣旦角色。再有一种叫刺杀旦,名词来自昆曲。但昆曲里的刺杀旦,主要扮演为了复仇而刺杀仇人的女性角色,如《贞娥刺虎》的费贞娥,《相梁刺梁》的邬飞霞等。而京剧里的刺杀旦,则指被刺杀的角色,如《战宛城》的邹氏,以及前述的一些泼辣旦角色,如潘金莲、潘巧云、阎惜姣等。
至于在京剧里为了复仇而刺杀奸恶仇人的女性,如《审头刺汤》的雪艳娘,《青霜剑》的申雪贞等,则都由青衣来扮演。因此实际上,京剧的刺杀旦与泼辣旦已合而为一,刺杀旦就不复存在了。
花衫
青衣偏重唱,花旦偏重做,刀马旦偏重武,但是单纯的唱、做、武,在反映生活的时候,总是比较单调,表现生活的内容比较狭窄,受到限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愈益丰富,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也日益复杂,在舞台上表现的形式也就要求多种多样,对演员的要求也希望他们多知多能。花衫的行当就这样应运而生。
花衫的名称大约出现于二十年代,行当的创始人是王瑶卿。在王瑶卿以前有个余紫云(京剧老生余叔岩的父亲),清末时期已经兼演青衣和花旦,当时青衣与花旦是不宜兼演的,余紫云觉得专演青衣或花旦太单调了,就两种行当的戏都演,群众很欢迎。不过他演的戏不多,花衫的行当还没有形成。王瑶卿的技艺精湛,学问渊博,有卓见远识,许多著名演员,包括四大名旦都出自他的门下。王瑶卿看到旦角的表演艺术必须扩大表现范围,丰富充实,增强表现能力。所以在他的舞台实践中,就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伶俐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都熔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这种行当出现不久就风行开来,人们给它起了个新的名称“花衫”。从这以后,四大名旦在这个基础上又不断发展,他们新编的剧目,大部分都属于花衫范畴。例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太真外传》、《西施》、《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程砚秋的《红拂传》、《风流棒》、《碧玉簪》、《赚文娟》、《梅妃》、《花舫缘》、《鸳鸯冢》、《春闺梦》、《锁麟囊》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云的《谢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珍珠烈火旗》等;荀慧生的《钗头凤》、《香罗带》、《霍小玉》、《杜十娘》、《荆钗记》、《荀灌娘》、《鱼藻宫》、《红楼二尤》等;以及大家都演的《白蛇传》、《玉堂春》、《四郎探母》、《打鱼杀家》等,都是属于花衫范畴的戏。
自从花衫行当出现,旦行的表演艺术向前跃进了一大步,旦行剧目也越来越丰富,只是四大名旦的新编剧目,就近二百出,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旦
是以武打为主的,多是扮演穿箭衣的女英雄。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刀马旦
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
所扮演的角色有贫寒的老妇,也有富贵的国太,还有武打的女老英雄。老旦是用大嗓唱曲的,要求演员有“ 音”和“衰音”,把二音结合起来,才能表现老年妇女,也区别于年青妇女尖而细的嗓音。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金龟》中的康氏等。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