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云

京剧艺术的形成期

国粹云 https://www.guocui61.com 2019-01-05 09:44 出处:网络 编辑:@国粹云
京剧艺术的形成期

汉戏进京与徽汉合流

京剧艺术的形成期

汉戏又名“楚调”、“汉调”, 主要声腔为西皮和二簧是流行於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汉戏在乾隆末年陆续近入北京。这时徽班声势浩大,汉戏单独成班,难与抗衡。徽戏和汉戏在进入北京之前,相互之间已有多交流影响,且两者之间也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进入北京后,大都搭入徽班合作演出。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戏进京的时间一般划在道光八年至十二年,即1828—1832年。先后进京的汉戏演员很多,大约有:四喜官、米应先(米喜子)、余三胜、李六、王贵、龙德云、童德善、谭志道(其子谭鑫培为著名京剧大师)等人。

徽戏虽有皮簧腔,但不很发达。汉戏進入徽班,对徽班的声腔曲调起到了丰富和改造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徽班的演唱水平。在汉戏的影响下,徽班的演出逐渐发生变化,由诸腔杂陈,变为以具有新特点的皮簧腔为主要音乐形式。在唱念上,《中原音韵》成为语言规范,并吸收一些北京字音,增进了与观众的交流,使徽班的演出具有了统一的语音标准。而在唱念的四声调值上则沿用了部分湖北地方语言的声调。

京剧艺术的形成期

京剧形成的标志

京剧艺术的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

京剧艺术的形成期

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京剧艺术的形成期

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
给作者送戏币
¥1 ,用微信支付更换
立即支付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